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K体育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完整社区什么样?北京7社区试点营造家门口的幸福生活

2024-07-03 19:32:27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完整社区什么样?北京7社区试点营造家门口的幸福生活不管是买菜、理发,还是上学、就医,出家门只需步行10分钟就能完成,如此便利的“完整”生活,正在北京试点。

  2022年10月,住建部与民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要用两年时间,打造一批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区样板。北京育新花园、华清园等7个社区入选。

  何谓完整社区?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养老、托幼等基本生活服务设施,到菜店、药店等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再到市政配套、公共空间及社区管理,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服务设施场所齐备完整。北京7个试点社区因地制宜,听、补短板、增服务、强机制,努力营造家门口的幸福生活。

  “咱们这儿,不是一般的方便,是太方便了!”小广场上活动活动筋骨,再到社区菜店买几颗西红柿,卜玉梅大姐慢悠悠地往家走,“你打开门看看,就连小区里的公厕都特干净!”

  打开手机地图,海淀区的育新花园社区,占地不小。这里是全国最大的高校教师住宅小区,有居民楼53栋,总人口达1.87万人。“咱们社区里有幼儿园、小学、养老院、三甲医院,生活还是挺便利的,但年头久了,问题也不少。”社区王东欣拿出一份此前征集来的问题清单:电力不足,暖气不热,“一老一小”缺乏活动空间,停车位也十分紧张

  “纳入完整社区建设试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契机。”王东欣说,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社区首先把一批关乎居住环境的“大事”一一落地。

  “以前冬天屋里冷啊,偶尔叫朋友来家,根本就脱不了外套。现在好了,穿件薄衣服就够。”刚刚过去的冬天,居民乔和平终于不再为室内温度发愁了。原来,由于供暖范围大、管线错综复杂、建筑本身保温性差、管道老化锈蚀严重等原因,育新花园社区冬季供暖效果始终不佳,一到冬天,居民的投诉就多了起来。

  问需于民,楼体外墙保温、屋面修缮、小区锅炉房设备更新、道路修缮、公共空间绿植增补一系列老旧小区改造工程陆续进行,不仅让老楼彻底告别“冷冬”,也提升了基础设施、优化了公共空间,为“一老一小”腾挪出更多的活动场地。

  生活环境提升之外,社区服务设施也得补齐,这是完整社区的一个重要方面。“完整社区建设,需要群策群力。咱这第二步,就是搭建起议事协商平台,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单位共同参与。”王东欣介绍,在产权单位等多方协调筹资下,社区内4所市政公共卫生间、1座垃圾处理站已改造完善。

  同时,街道和社区引导产权单位对旧有业态进行调整,形成小区北门商业一条街,买菜、洗衣、购药、理发、邮寄、银行等便民商业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在这儿逛一圈,基本什么都能找到。”卜大姐笑着说,自己是越住越踏实、越过越安心。

  社区完整了,居民的归属感也更强了。“咱们社区有20多个社区协会、志愿者队伍,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很高,这是建设完整社区的第三步。”王东欣说,今年春节前,社区开展了“给楼门穿新衣”的活动,邀请居民在楼道墙面上设计通知栏、写下居民公约,寓意新年新气象。

  工作日下午3点半,中关村二小华清校区门前,等待接孩子的家长排起了长队,居民曾凤英站在队伍中,张望着,寻找孙子的身影。“以前人多车多,道都没法走,现在清静多了。”曾凤英手一抬,指向了学校的东侧路。这是一条通学路,也是一条通行路,路的西侧,就是华清园社区下辖的两个小区华清嘉园和东升园。

  道路功能交织,人流与车流难免混杂。“一到上下学,路两边全是车,除了接送孩子的,还有些是一直停在那儿。反正大家都是哪儿有路往哪儿钻,乱七八糟的。”曾凤英说,加上孩子走路经常是三五成群,家长们就更担心了,“哪怕孩子都五六年级了,也不敢让他们自己上下学。”

  对于居民的担心,社区王利丽心里知晓,可社区管理千头万绪,谁先谁后?道路整治又涉及方方面面,如何协调?2022年年末,借着纳入完整社区试点,她决定:开展调查,“完整社区是个新事,得听听大家怎么想。”

  制作指南手册、进行社区体检、发起居民投票,社区多渠道调研,征集居见,寻找问题短板。“大家集中反映的,一个是改善通学路,一个是增加绿地和活动场地。”王利丽说。

  问需于民后,华清园打造完整社区的重点逐渐清晰,安全上学路就是其中一项K体育。经过去年的综合整治,原先步道砖破损、路面失修的道路焕然一新,远远就能看见“注意儿童”“前方学校”“让行右转”的提示,新设的人行横道线、标记、隔离柱也能有效防止乱停车。

  更让家长觉得贴心的是,道路还设置了限时停车时段:工作日每天晚7时到次日早7时可路侧停车,周末可全天停放。“这会儿路边一辆车都没有,一下就宽敞了。”曾凤英说,这既考虑到居民夜间停车的需求,又保证了孩子上下学的道路秩序。

  在东升园小区南侧,曾经有一块荒芜的绿地,一堵砖墙把它与小区分割开来。“居民看不见摸不着,利用不起来。”中关村街道责任规划师史育玉说,去年秋天,街道和社区决定将围墙拆除,“开墙透绿”,改造成面向居民开放的共享场所。

  “1997年我刚搬来的时候,这块地还是火车货场,卸煤、运料啊,忙着呢。”在设计方案时,责任规划师团队听老居民说起,这块不算起眼的绿地,原址竟是京张铁路第二联络线所在区域,连接清华园货场,后来逐渐废弃,标志物也消失不见。

  “历史也是社区记忆的一部分。”史育玉说,绿地以“联络”为主题重新设计,复原了30米的铁路轨道,周围铺设廊架和座椅,变身轨道花园。100余米的围墙上,还绘制了京张铁路的科普漫画,孩子们觉得新奇有趣。“那天孩子看到墙上的漫画还主动问我进京赶考的故事。”带着女儿在健身器材上玩耍的李女士说。

  在东升园与华清嘉园之间,有块600多平方米的边角空间。“这块边角地之前只有几棵树,基本属于裸土的状态,这么宝贵的空间却很少有人来。”史育玉说,去年11月,这处小微空间完成改造,设计了跳远格子、廊下卡座等儿童设施,以及适老休憩空间,名为“梦想街院儿”。院儿南侧的墙上,贴满了由周边居民、高校学生、过往行人所挑选的带有不同场景的贴纸,诠释生活与梦想。

  空间焕新后,社区更有活力。“我们定期会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比如书法、国画、篆刻,外籍居民也常来参加。”王利丽说,社区里其乐融融。

  “忙着呐?我公园转转去。”身披红马甲,头戴小红帽,小马厂西社区第八党支部崔全福边走边与邻居打招呼。崔全福虽已到古稀之年,却是最热心的社区志愿者之一,“咱这儿老人多,好些十岁的,我算年轻的了,还能给大家帮帮忙。”

  西城区小马厂西社区,包含3个小区,共有居民楼10栋,最早的建于上世纪80年代,崔全福居住的小马厂南里就是其中之一。“这里是真正的老龄化社区。”社区张春芳说,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高达80%以上。

  以小马厂南里小区为例,6层的砖混楼,共有5栋、17个单元门,没有电梯,老人上下楼成了难题。结合老旧小区改造,通过做通居民工作,最终,17个单元门都加装了电梯。“最后一部电梯的安装,我们前后磨合了3年,去年6月终于装上了。”张春芳说,她坚持的动力源于老人的企盼。

  “别看就是一部电梯,太受益了!”居民韩伯平家住4层,前段时间不慎摔伤了腿,电梯解决了他日常出行的大问题。

  正值中午,去年新改造升级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里,热腾腾的菜肴已经备好。“咱们这儿每天差不多要接待70多人,有一次光是茴香馅儿的包子就卖了小两百个。”工作人员介绍,老年餐桌是这里最受欢迎的服务,老人们平均花20块钱左右,就能吃到一餐有荤有素的可口菜肴。负责打餐的都是社区志愿者,如果社区居民不便出门,也可以通过微信群点餐,送餐上门。

  “一老”关照到了,还有“一小”。养老服务驿站里还有日间照料、健康指导以及幼儿托育、儿童青少年看护等服务。“以前这儿是固定的10张床位,类似于一个微型养老院,后来我们把这部分功能移到街道,根据居民的需求重新规划了空间。”张春芳说到。

  “住了30多年,咱小区从遍地沙土、管理无序的老破小,变成了环境优美、生活便捷的幸福家。”崔全福笑着说。

  聚焦居民“急难愁盼”,小马厂西社区的建设还将继续。“我们还将进一步补齐养老、托育、便利店、早餐店、菜市场及小修小补店等基础服务场景。”张春芳已经开始筹划下一步的工作。她希望通过试点,让社区成为所有居民的美好家园。

  统计表明,城市居民平均约75%的时间是在社区中度过。完整社区是提供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开展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完整社区建设,则是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抓手。

  “入选完整社区试点,能让我们进一步查缺补漏,很多以前被忽视的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多位社区在采访中谈到,建设完整社区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完善,更重要的是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积极回应民之所盼,让更多居民找到“家门口”的获得感和归属感。

  崔全福作为一名党支部,平时,谁家里的电灯不亮了、小电器坏了,他都尽心帮忙解决,孩子们亲切地称他“雷锋爷爷”。社区入选完整社区试点后,他又主动和社区一起入户调研协调。“崔叔一忙起来,就会忘记吃饭,我们的社工都得提醒着他。”在张春芳看来,有了居民的支持和参与,才能让完整社区建到居民心坎上。

  开展完整社区建设,也是优化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途径,对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亦有重要意义。建设完整社区,如同构建起规模适宜、功能完善的基本细胞,让城市有机体更好地“新陈代谢”。

  各试点社区正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三里河路9号院拟让渡部分闲置房产给社会资本方,由其投资承担步道和场地提升、照明设施改造等;云景里社区和东方华庭社区重点关注“一老一小”,通过增设适老化、适儿化设施,打造全龄友好社区;平粮社区围绕平谷区传统的农耕文化和内部的工业遗存做文章,打造美丽家园社区文化。

  记者在采访中也注意到,由于是新生事物,目前各街道和社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尚缺乏一套清晰的顶层指引和工作路径。“现在每个改造点位的资金来源都不一样,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资金或政策的倾斜。”社区相关负责人期待,能尽早出台配套政策,明确工作机制、重点工作内容和责任分工、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构建起完整社区建设的“四梁八柱”。

  西城区小马厂西社区、朝阳区东方华庭社区、海淀区三里河路9号院社区、海淀区华清园社区、海淀区育新花园社区、通州区云景里社区、平谷区平粮社区。本版图片为本报记者潘之望摄

  完整社区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是物理空间和社会关系的双重重构。我认为,完整社区的建设是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切实、务实地解决生活痛点,依据人群的时空行为特征补齐社区服务设施的真实需求短板,解决在职人群家中“老老人和小小孩”的“顾老和看小”问题,提升家庭发展能力,建设在地居民心中的完整社区,打通服务人民的“最后一公里”。

  其一,完善“一老一小”社区设施需求,提供更多老人和儿童参与社区建设和治理的机会。根据北京人口发展报告中显示的低生育、少子化、家庭呈现小型化的趋势,降低家庭生育和养育负担,提供多元化托育服务;面对北京老龄化加剧、“人老房也老”的问题,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提供养老、助餐等社区嵌入式服务,加大居住适老化改善,提升物业服务的可及性。

  其二,瞄准在职人群的时空行为特征,为在职人群提供多元化的社区服务供给。例如,可根据通勤路线补充在职人群送娃、上班路程中的就餐、休闲设施服务供给,提高在职人群的幸福感。

  其三,将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绿色低碳赋能社区建设,让科技贴近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弥合数字鸿沟。当前,人工智能多应用于智能停车、智能安防等社区管理层面,伴随AI技术的高度发展,需深入探索贴近使用者角度的多场景智慧服务创新,构建绿色智慧社区。

href=""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