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K体育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曾经融资30亿元+的智能健身镜现在无人问津了?

2024-05-01 09:05:29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曾经融资30亿元+的智能健身镜现在无人问津了?,作者:吴梅梅,原文标题:《曾经融资 30 亿元+、被资本吹捧的赛道,现在无人问津了?》,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近期,FITURE 魔镜宣布收购了一家 AI 健身平台 BodyPark——让这几年沉寂许久的智能健身镜赛道有了一点新消息,甚至有死灰复燃的迹象。

  作为家庭健身赛道的一个垂直新品类,智能健身镜对于大部分消费群体来说,也许未曾见过,或者用过。但这并不妨碍智能健身镜赛道一度成为资本的“宠儿”。在前两年的创投市场,融资还非常火热:

  在 2020 年,Lulumemon 花 5 亿美元收购了风靡海外的 Mirror 健身镜项目,这个仅仅成立 4 年的项目就估值达到 5 亿美元,可谓轰动一时。

  伴随着这股风吹向了太平洋彼岸的中国,FITURE 魔镜/沸彻科技起了一个头,带着国产智能健身镜品牌横空出世。

  后来的入局者颇多,既有百度系这样的巨头,以及互联网健身赛道的咕咚、乐刻等,健身内容游戏体验赛道的 OliveX 等,总体来说,国内玩家主要侧重智能硬件基因。

  根据 IT 桔子统计,目前国内整个赛道 3 年内预估得到了大概 30 亿元+的融资,可以说整个行业自诞生起便被资本和高光萦绕。

  其中的明星公司 FITURE 魔镜/沸彻科技更是在 2021 年 4 月拿下了 3 亿美元融资,至今仍是该细分赛道的最大单笔融资。

  然而,近 3 年时间过去了,FITURE 魔镜仍未有新的公开融资。而有几家后起之秀在去年也有几笔融资,不过金额仅仅在数千万元级别。

  那么,整个赛道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创业公司们现状如何,是否摸索出了新的产品/模式?消费者对于智能健身镜的态度如何,是否有改观?

  Mirror 成立于 2016 年,创始人 Brynn Putnam 毕业于哈佛大学,是一名退役芭蕾舞者,也曾开过健身工作室。由于工作室离家太远而萌生了“将健身房搬进客厅”的想法,最后研发出健身镜。

  2018 年,Mirror 首款产品上线,主攻高端市场,以先发优势,通过和大量明星、网红的合作迅速打开知名度。次年,品牌销售额达到 1.5 亿美元。2020 年,Mirror 被加拿大运动服饰品牌 Lululemon 以 5 亿美元收购。

  2023 年 4 月,据彭博社报道,Lululemon 正在寻求出售旗下智能健身镜品牌 Mirror,潜在买家包括家用划艇健身硬件制造商 Hydrow。

  Lululemon 公司 CEO 表示,公司战略层面犯了一个重大失误,硬件销售未能达到预期是关键因素,公司将模式从仅关注硬件转变为同时提供数字和基于应用程序的内容。

  定价过高是健身镜难以出圈的首要问题,Mirror 的最初产品价格是 1495 美元,每个月还有 39 美元的订阅费;更名为 lululemon Studio 后,其硬件产品价格调整为 995 美元到 1895 美元之间,入门款虽有降价,但消费门槛也依然不低。

  在 Lululemon 以线下门店的销售场景中,大多数消费者面对 118 美元的瑜伽紧身裤时,很难下单售价近千美元的高科技互动屏幕(镜子)。

  此外,客观上来讲,智能健身镜是得益疫情红利的典型赛道之一,随着疫情这一外部限制的瓦解,居家健身潮褪去,更多的健身人士会选择回归健身房,行业也不再有飞速的增长,而是归于常态。

  从轰轰烈烈的并购到再次卖身脱手,三年时间内,Lululemon studio 项目算是以失败而告终。

  虽然项目宣告失败,不过,Mirror 凭一己之力成功地带起了一个行业,一条产业链,创造了一时的辉煌。

  对于国产智能健身镜赛道的初创企业来说,完全照搬 Mirror 的路线,几乎也存在着完全同样的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②健身习惯问题,居家健身 or 健身房锻炼是一种选择,各有优劣,不过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多的健身爱好者和专业人群会选择去周边的健身房,居家健身方式理论上主要适合社恐人士、健身小白,以及自律性较高的人群;

  ③使用限制问题,智能健身镜作为 AI 科技加持的产品,在一二线城市更有认知度,但因其占用面积、上墙安装和电源使用的不便,与大城市房间空间较小、或租房受众人群的情况不匹配。

  ④使用场景单一,智能健身镜本身作为智能硬件的部分,功能非常单一,甚至不如智能电视;即便有了 AI 技术纠正的加持后,主要适合运动量不大的有氧运动,比如瑜伽。

  ⑤用户接受度不高,智能可穿戴设备同属于智能硬件赛道,价格不菲,但逐步完成了市场教育,用户接受度更高,智能健身镜还需要经历这一过程,这方面也与健身镜在线下布局的短板有关,普通人很难见到或参与体验产品。

  ⑥ 生态未建立,收费体系复杂,除了一次性的硬件购买成本外,还涉及额外的会员服务费,主要用于支付软件和健身课程,目前健身镜课程内容的生态还不成熟,课程不如 Keep 丰富。

  总的来说,智能健身镜出生自带“高贵属性”,看起来就是打“高端局”,受众比较局限。但是,高端人群或许更愿意用私教一对一面对面指导,智能健身镜确实也没有非买不可的理由。

  目前来看,智能健身镜赛道多数试水的玩家已经黯然退场,包括 Myshape/形趣科技在 2021 年 10 月被 SpaceCycle 收购;健身游戏内容开发商 OliveX 于 2021 年在香港推出了 Kara 智能健身镜,售价达 1.8 万港元,目前外网显示无法订购/无货。

  一是产品改良派,代表企业是速境,其创始人正是从 FITURE 魔镜出来后创业的,成为赛道的新锐力量。

  目前,速境已经获得了多轮融资,并在去年中完成了 5000 万元的 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峰瑞资本、元禾原点等。

  明星公司 FITURE 魔镜是整个行业最受瞩目的标杆,也是投资人喜欢的项目类型K体育官方网站,清华系+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加成,团队背景豪华;背后的资本也牛,红杉中国、腾讯、蔚来资本都投了。

  FITURE 魔镜在 2021 年 4 月拿下了 3 亿美元融资,至今仍是该细分赛道的最大单笔融资。风光时期,公司扩张很快,目前业务战线有所收缩和调整。据悉,在 2023 年 3 月,FITURE 魔镜关停了大部分北美业务,并裁撤了近百人的团队。

  最近 FITURE 魔镜披露收购了一家 AI 创业公司 BodyPark。据介绍,BodyPark 型动公园成立于 2020 年,首创了“AI+真人”在线双向互动的小班私教及 1v1 私教模式,致力于更沉浸高效的居家健身。

  不是很好用,就新鲜了一个月。课程蛮单调的,和电视区别不大还没电视方便;虽然有 AI 纠正,多玩几次就知道了,也懒得听口令,还是电子跟跳嘛。

  我几年前就种草了健身镜,那时候很火,总是能看到别人分享的视频,每次看都很心动,但一直被价格劝退。(so 等价格便宜入手试试,属于尝鲜心理)。

  小朋友特别喜欢跳绳挑战,不去健身房的可以在家动一动;另外放家里感觉很高级,朋友来了都会好奇。

  综上所述,个人分析智能健身镜并不是一种刚需产品,更多可能是社交分享溢价+消费者买了就是健身的自我催眠式的消费心理+颜值外观审美需求这类感性因素下去下单购买的。

  总的来说,智能健身镜是一种替代方案的选择,它其实是一种类似智能电视/智能投影仪+KEEP 健身会员+普通镜子的组合。有没有必要买取决于个人的经济条件、居住空间、健身需求等因素。

  此外,智能健身镜也存在淘汰更换维修的潜在风险,就像电子产品一样,可能出现一些卡顿、屏幕损坏、死机等问题,产品的安全和质量需要引起注意。

href=""

搜索